公众全民讯(王磊 罗伯刚)日前,巧家县法院民二庭办公室导常热闹,七位民工在法官的主持下领取拖欠两年之久的血汗钱。领钱的民工们固然高兴,但这发钱的老板们怎么也这么开心呢?这要从一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说起。
8月份,巧家法院受理了原告昆明某建筑公司诉被告邵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多支付的工程款8万余元。审理中,被告提起反诉要求原告支付工程款4.8万元及模板使用费3万元。双方各执己见,被告准备对其中的两张收条申请笔迹鉴定,矛盾纠纷一时变得难以化解。就在准备启动鉴定程序的时候,细心的法官发现双方相互主张的金额很接近,且原告的法定代表人刘某与被告是亲戚关系,这不禁让人怀疑双方是不是在斗气。顺着这个思路,民二庭的法官们仔细询问原、被告,试图发现案件背后的矛盾根源。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真正的问题隐藏在背后。原来刘某与被告邵某是叔侄关系,两年前刘某将其公司的部分土建工程分包给邵某,在施工中途,因工程承包价格问题双方发生争议,协商未果后邵某与工人离开工地。双方都认为应当由对方支付工人工资,导致7名民工共计27000元的工资一直被拖欠,逢年过节时俩人面对上门要债的工人亦不胜其烦。因此起诉至法院要求对方支付工程款,实际上是要求对方承担拖欠的工人工资。
症结已找到,接下来就是法官运用调解艺术的时间。经过耐心调解,最终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原告同意出资18000元,被告同意出资9000元,用来支付拖欠的27000元民工工资,原告、被告均放弃其诉讼请求。至此,本案圆满结案,民工们被拖欠近两年的工资也有了着落。民二庭法官们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将案结事了作为办案的终极目标。不是就案办案,而是善于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矛盾根源,成功地化解了三方之间的纷争,于是出现了开头那和谐的一幕。 (讯息来源:巧家县人民法院)
中国法院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